媒體人回憶:民企球隊曾經的瘋狂豪擲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傳說

來源:微博2025-08-30 02:08

在CBA的交易市場中,隨著夏季休賽期的臨近,大戲似乎達到了高潮。要知道,今晚一過,“轉會窗口”就要關上,萬眾期待的交易即將塵埃落定。不過,沒想到的是,這個盛夏的轉會鬧劇就像一場鬧劇,媒體們甚至放出了天價轉會費的傳聞,這讓國企俱樂部們的神經繃得緊緊的。比如,久事方面急忙跳出來辟謠,聲稱張鎮麟的轉會費遠低於網絡傳言的8000萬,這場“大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就連首鋼總經理張雲松也忍不住出聲,直指關於趙睿的“天價轉會”不過是無稽之談,聽聽這氣魄,就像是在說“你們真是外門弟子”。要是北控求購王嵐嵚成功,恐怕又得忙著來一場辟謠秀了。

可以想象,過去的CBA俱樂部如同一對對“富豪”,彼此之間互相詢價球員,但如今隨著CBA的職業化大潮,很多事情都有了變化。俱樂部們逐漸意識到強求不來的“瓜”無論如何都不甜,球員們若想離開,俱樂部的態度也變得溫和不少,大家好聚好散,和諧共處似乎成為新時尚。

然而,熱鬧過後,現實卻是殘酷的,曾經那些土豪般的血拼歲月早已成為歷史。比如龍獅、遼籃和四川男籃等民營俱樂部,母集團的“輸血”已不復存在,自我造血、自負盈虧成為了生存法則。在這樣的背景下,甩賣球星似乎成為了唯一的出路。只要出價合理,我願意捧高價,你願意掏錢,那就愉快交易吧!

回頭看看,CBA大多數俱樂部仍在為盈利而掙紮,難以從市場上獲取更多商業收入。而民企通過向國企輸送球員,無疑是為國企提供了一條“捷徑”來獲利。可惜,CBA只有六家國企,這意味著未來數年的交易活力幾乎都得寄托於這幾家之上。

在當前整個體育消費市場尚未成熟的情況下,CBA距真真正正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國企俱樂部的“社會責任”理念不僅是彌補資金缺口的苦肉計,更是對外的一種形象包裝。談錢?不,這不僅是商業,還是事業,是光榮的國企精神。

轉會費本是“商業秘密”,這就好比是一場藏在黑暗中的遊戲,越是說不能說,大家越是好奇,大家都想知道。所以,國企們必須時刻強調自己有嚴密的財務審批機制,生怕曝光了秘密,失去了神秘感。不過,勇敢內斂的民營俱樂部卻並不在乎,這可真是個有趣的現象,敢於在轉會市場上大手筆引援,似乎成了它們展示實力的方式。可惜,像廣東宏遠這樣的民企俱樂部為數不多,未來依然任重而道遠。

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