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2025-08-20 10:27
近日,籃協主席郭振明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毫不吝嗇地贊美中國男籃的付出。這位主席在回憶亞洲杯的日子時,滿臉感動,仿佛自己就是那場比賽的主角。在這17個日日夜夜裏,郭主席目睹了隊員和教練們的拼搏,就像是一位看著學生備考的父母,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他說:“我看到隊員們在場上拼盡全力,甚至在場邊也被他們的拼搏所激勵。”這番話聽起來似乎是滿滿的正能量,但如果細想一下,難道不是在暗示這些球員在比賽中的狀態根本沒有強烈到需要他在旁邊“被激勵”嗎?哎,果然體育的舞臺上總是充滿著高潮與低谷。
郭振明還提到了老將胡金秋和趙睿在球隊中的“領袖”作用,仿佛沒有他們,整個隊伍都要散架了。胡金秋緊趕慢趕在CBA總決賽後回歸集訓,連看看家人的機會都不願意給自己。他的選擇顯得非常高尚,簡直就像是為了籃球犧牲了所有一樣。不過,作為一名父親,他的選擇總是讓人考量,為何要讓孩子和妻子白白等候?這樣的犧牲誰都知道是為了“榮譽”,但人性中對家庭的犧牲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然,胡金秋在比賽中還受了傷,頸椎挫傷也沒有能擋住他的腳步。面對印度隊時,他拼命去進攻,結果撞上了廣告牌。這種拼勁雖然值得贊頌,但讓人不禁想問,何苦呢?為了這種競技,是否真的需要以傷換傷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在與韓國的四分之一決賽中,胡金秋又被打破眉骨,血流滿面照樣堅持震撼全場。他的血與淚能否換來中國籃球的復興,真是一個問題。
所以,當郭振明抒情感慨時,大家心中能繪出一幅感人的畫面,但理智的聲音卻在耳邊低語:這些犧牲究竟有多少是為了籃球本身?在亞洲杯的征途中,是球隊的團結精神推動了他們,還是個人的超人表現讓人們忽略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這樣的追問,讓人倍感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