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博2025-08-03 16:36
8月3日,媒體人付政浩在社交媒體上談到了曾凡博與籃網簽約的消息。據美方媒體報道,曾凡博與籃網簽訂了一份Exhibit 10合同,這與6月底的消息一致。這樣的合同是NBA勞資協議中的一種非保障性訓練營邀請合同,球隊可以根據球員在訓練營的表現決定是否將其轉為雙向合同。盡管這份合同的收入並不高,保障性也有限,但它依然為曾凡博敲開了NBA的大門,提供了一個機會。
最近,中國籃協的新領導班子對於CBA是否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國手有些顧慮,因此正在策劃一系列政策,鼓勵年輕球員走出去。像楊瀚森今年在首輪第16順位被選中這樣的例子,極大增強了年輕球員通過努力追逐夢想的信心,大家都認為自己有能力打NBA,只需一個好的機會和支持團隊來幫助他們。
我們不禁感慨,中國籃球似乎陷入了CBA聯賽與國家隊之間反復調整的怪圈。每次領導班子的更換,都會帶來關於CBA能否為國家隊培養合格國手的討論與調整。自1997年籃管中心成立以來,各方一直在探討國家隊與聯賽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理想中,CBA的壯大能夠促進國家隊的進步,但現實往往沒有那麼美好。
在2002年中國男籃在世錦賽和亞運會上失利後,籃管中心主任信蘭成對CBA的培養能力表示懷疑。早期的一代中國籃球明星,比如王治郅、姚明都是在職業聯賽成立之前被發現並鍛煉出來的,但2002年亞運會的失利卻讓他離開了籃管中心。後來,信主任在重返籃管中心後,開始重新審視CBA對於國手培養的能力。他將更多資源傾斜給年輕隊伍,力爭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球員。
在2003年至2008年期間,李元偉主任推行《北極星計劃》,認為CBA的良性發展能夠持續為國家隊輸送人才。盡管當時的國家隊有姚明、王治郅等巨星的支持,贏得優異成績讓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如願以償。
2017年,姚明擔任籃協主席時采取的方針與李主任相似,推動CBA的改革與發展,力圖將CBA打造成能與NBA抗衡的聯賽。可惜的是,國家隊在這一過程中卻屢屢無緣奧運,導致CBA的改革遭遇更多質疑。
隨著易建聯的逐漸老去和國家隊成績的低迷,CBA本土球星的實力受到質疑,許多年輕球員對CBA能否培養合格國手產生了新的疑慮。籃協開始研究政策,支持年輕球員前往海外聯賽鍛煉,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進而提升國家隊的整體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有天賦的年輕球員願意犧牲眼前的經濟利益,追求長期的發展機會,期待通過海外的經歷,未來可能獲得簽約和轉會的高額回報。盡管CBA規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簽字費,但實際上,球員們回國後獲得簽約激勵也成為了一個隱性的規則,使得年輕球員更加願意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