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人數創歷史新低的背後,CBA並非唯一責任,真正實現體教融合方可破解選秀難題

來源:微信公眾號2025-07-28 16:37

在2025年CBA選秀中,球員報名人數驟降至65人,大學生球員更是僅27位,此時輿論再度將責任歸咎於“CBA對大學生缺乏機會”。陳國豪的遭遇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在成為狀元秀後,經歷了兩年的邊緣化,季後賽場均只得到6.8分鐘的上場時間,最終淪為了交易的籌碼。但如果將這一切簡化為體制的問題,這不僅無法反映出球員自身的短板,也錯失了體教融合改革的真正機會。

大學球員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人情世故”,更是能力和實際需求之間的錯位。盡管在學界,陳國豪是一位耀眼的明星,但進入職業聯盟的過程中,他卻始終無法穩定自己的出場時間和戰術角色。將此歸結為“青訓壟斷”和“外援壓力”無疑是對於實情的簡化,真正的問題在於國豪的技術特點與CBA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不匹配。

從技術層面來看,國豪在身高上並不具備CBA內線球員所需的優勢,裸足2米01的身高在5號位中幾乎處於劣勢,而他在臂展和肩寬等方面與職業球員的比較也並不突出。此外,陳國豪在大學時期偏向背身單打和二次進攻的打法,但進入CBA後,卻未能及時提升面框技術及三分射程,形成了尷尬的境地——打5號位嫌矮,打3號位又嫌慢。

註冊選手中的沈浮並沒有孤例,通過回顧其他大學球員的成長軌跡,可以發現類似的適應過程。郭凱通過兩年的增重與穩定的中遠距離投籃,成功轉型為4號位;張寧則通過三年的努力練就37%的持球三分,成為了山西隊的重要角色。而王少傑經歷了初期的掙紮後,也在轉型為“機動4號位”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大學與職業球隊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訓練時間的差距、戰術復雜度的代差以及角色定位的轉變,都是影響大學生球員適應職業環境的重要因素。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我們必須引入職業經驗,增強大學籃球的實踐性。

首先,建議在高校建立“職業教練駐校”制度,引入退役職業球員作為助教,強化大學生在戰術層面的訓練。其次,定期舉辦“大學-職業”聯合實訓營,通過封閉式對抗賽提升大學球員的實戰能力。最後,應放寬大學生球員年齡的參選限制,以免在最佳成長期錯失他們的黃金機會。

大學球員所面臨的困境不該固化成一句“CBA的罪惡”,而是中國籃球人才培養體系鏈條缺失的真實寫照。只有通過體教的有效融合,將職業經驗有效滲透到大學賽場,才能為年輕球員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在職業聯賽中脫穎而出。畢竟,CBA所需的正是那些能夠迅速上場並展現能力的球員。

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